祛魅挂杯,也欣赏酒泪的美

祛魅「挂杯」,也欣赏「酒泪」的美

当你将红酒倒入高脚杯中再轻轻晃动几下,或许会发现杯壁上挂着一层薄薄的酒液。点滴酒液沿着杯壁下滑,汇聚成股,总让我想起附在玻璃窗上的雨滴。Tear(酒泪)这个描述确实精确又生动,因为酒液挂杯看起来很像下落的泪滴。挂杯的另一种表达是 Leg,但「腿」这个形容听上去总不是那么优雅。

相比于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获得的品鉴经验,一支酒的挂杯程度直观且易于判断。也正是由于不需要门槛,因此对于挂杯的误解太过普遍。在我还未踏足酒精世界时,就被「教育」过:「红酒挂杯,是好酒」。此类说法曾流行一时,如果我们姑且将好酒理解为好喝的、质量较高的酒,那么挂杯的酒一定就是好酒吗?

这里不妨先给出结论,酒的质量高低与挂杯关系并不大,挂杯只是一种物理现象。

从物理学角度分析,「挂杯」是一种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,并不能用来衡量酒质好坏。? therealreview.com

大概在 1855 年物理学家 James Thomson 就发现了「挂杯」这种现象,但当时并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。直到 1865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马伦哥尼(Marangoni)才首次阐述清楚背后的成因,挂杯的本质与表面张力有关,可以被称作「马伦哥尼效应」。马伦哥尼效应是指两种液体接触时,表面张力强的液体会将表面张力弱的液体「拉」过来。

液体本身存在内聚性和吸附性,两者均是分子引力的表现形式。内聚性使液体分子靠近彼此,而吸附性则使液体能附着在其他物体表面。在液体和气体的分界处,由于表面液体蒸发,分子在液面的分布比内部要稀疏,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并形成一层薄膜,这就是表面张力。表面张力与液体自身有关,不同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也不同。

酒流过杯壁后,杯壁上的液体拥有较大的表面积,酒精会迅速挥发,表面张力也会相应增强。越靠近上部,酒精挥发的越明显,于是杯壁从上部到下部存在表面张力的梯度差。上部液体对下部液体有「向上牵引」的作用,以弥补这种差异。被牵引上去的液体最终会因为重力作用再次回落,从而产生这种状似眼泪的现象。可以这么说,酒精浓度的变化越大,挂杯现象就会越明显。

在表面张力差的作用下,下部的酒液被「牵引」上去,再受重力作用回落,如此便有了「挂杯」。? buzzfeed.com

再想想看,从来只有「挂杯」却没有「挂瓶」一说,因为密封的酒瓶中几乎不存在酒精蒸发现象,因此也就不存在「挂瓶」现象。

对于挂杯误解的出处已经很难溯源,但大概最先出现在红酒领域。或许是早期存在一些掺水严重的低质红酒,它们几乎不存在挂杯现象,因此挂杯就成了一种朴素的甄别方法。但用挂杯作为评价酒好坏的标准依旧不可取。挂不挂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:酒精度、糖含量、甘油含量。

① 酒精度

挂杯的形成与酒精挥发有关,酒精度较高时挂杯的现象会更加明显。以葡萄酒为例,相比低度葡萄酒,高度葡萄酒挂杯时间更长。挂杯程度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酒精度。

通常来说,酒精度越高,挂杯越明显,持续的时间也更长。? thespruce.com

② 糖分

糖含量越高,越容易观察到挂杯现象。糖能增加酒液的浓度和粘稠度,减缓酒液的下流速度。有些葡萄酒可能只有 7%~8%vol 的酒精度,但依然能观察到挂杯现象,这可能与其含有高糖分有关。比如我曾经喝过的甜型 PX 雪莉酒,糖含量达到 450g/L(这在甜 PX 里还不算高的),倒出来和止咳糖浆一样(喝着也挺像),这种酒的挂杯现象完全可以用粘稠来形容。

③甘油 / 甘油类物质

甘油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因素,经常会和白酒联系在一起。要知道关于挂杯的误解不仅仅存在于葡萄酒中,这种误解同样还见于白酒、威士忌等烈酒领域。甘油本身就是一种粘稠的带有甜味的无色液体。有时候一些白酒厂家会抓住这种偏好挂杯的心理,加入甘油类等可以使酒体变粘稠的物质来混淆市场。有兴趣的话可以买一瓶二锅头,加点糖和甘油,出来的效果绝对能让人对挂杯再无滤镜,顺便还能打上时下最流行的「家庭自制」标签。

风味物质也可以是影响挂杯的因素,但与上面三个相比影响较小。风味物质一般指醇、酯、醛等,对于酒来说获得风味的途径有很多,可以是葡萄酒和白酒的发酵环节,也可以是威士忌的桶陈环节(从橡木桶中萃取风味)。

虽说挂杯「无用」,但「酒泪」却是浪漫的存在,小酌时稍加留意、欣赏,也是一种趣味。? papiwines.com

对于一些白酒来说,即使档次不同,香型相同、度数接近,在挂杯上也不会有太大区别。我在品鉴威士忌时很少留意酒的挂杯情况,因为挂杯从来不是、也不该是评价一款酒品质好坏的标准,评判原则永远只该是闻与喝。

上面洋洋洒洒的长篇分析似乎将挂杯贬到一种难堪的处境,既然挂杯不能成为衡量酒质的标准,那么它的存在似乎显得毫无意义。话当然不能这么讲,虽然挂杯只是种现象,但也是种美丽的现象。口味固然重要,但味道并不是市场买单的唯一因素。「Tear」与生俱来地带有浪漫色彩,就像德永英明的《Rainy Blue》为记忆中的雨夜染上氤氲的蓝色,观感与情绪上的附加价值不该被忽视。

刨去视觉这一点,我对挂杯还有一点其他的理解。以我常喝的威士忌来说,将酒倒入凯恩杯或郁金香杯以后,如果只是静置然后等香气慢慢充盈于杯子中,大概需要一点时间。但如果斜置酒杯、轻轻晃动,酒液就会划过杯壁,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—— 这时香气会加快挥发,使得一款酒能更快速地向饮者展现自己。当然,酒液的香气不会因此而更浓烈,这么做仅仅因为我是个没耐心的急性子罢了。

轻轻斜晃酒杯时,酒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大,香气的挥发也会加快。? scotchwhisky.com

另外挂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测酒体的状态,比如简单推测酒体的轻重(但也不是每次都能预判成功)。对于威士忌来说,挂杯程度有时可以一定程度地预言入口感受,挂杯越明显的酒其酒体可能越厚。比如一些使用了 PX / Oloroso 桶的重雪莉威士忌(甜味明显、风味浓郁、酒体偏重),对应的挂杯现象就比波本桶威士忌明显(波本桶威士忌相对雪莉威士忌在风味上更清新)。同样,甜度高或重酒体的红酒也会伴随更明显的挂杯状态。

我并不确定这样理性地去解构挂杯是否会破坏了它原有的美感,而「泪」容易触发内心柔软的一面,简单而纯粹地去欣赏「酒泪」,看酒滴凝聚又下落,这也是小酌时诸多美好情绪中的一种。

标签: